作者 馬修.阿諾德
8折 224元
作者 秦賢次
180元
作者 斐特烈.恩格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林宗弘
154元
作者 黑白子
182元
作者 黃崑巖
143元
作者 胡慧玲
售價 7折 280元
作者 蔣闊宇
售價 7折 315元
作者 菲利普.馬斯登
售價 7折 350元
作者 古市憲壽
售價 7折 266元
由於考古材料不斷的出現,傳世文獻所楬櫫的中國上古史不斷地受到新材料的挑戰,舊有的理解框架也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一個新的「古代文明的形成」靜待學者開闢。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的編輯企圖繼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濟先生編輯《中國史待定稿》的精神,以跨學科的宏觀視野,透過學者的綜合,開啟透析東亞大陸古代文明的幾扇窗口,讓我們了解青銅器如何在東亞大陸出現?展現出何種空間分布的特徵。「文明」的關鍵元素:文字書寫系統如何出現?漢字文化圈何時過長江?如何在東亞地區紮下不可動搖的基礎?拋棄傳世文獻的框架,如何了解晚商王朝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西周早期的危機,如何造就西周王朝「人文的國家」的性格?殷墟青銅器的風格如何被社會性地使用?秦如何從一個偏處西隅的小封國,逐步地邁向帝國?考古發現,如何重構此一過程?透過這些窗口,架構起一個新的審視空間,也同時框出未來努力的方向。
梅建軍的〈中國的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是到目前為止關於中國早期銅器研究最有系統最完整的論文,從他所謂「區域特徵」,可以看出中國早期銅器都出現在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帶,其中並沒有容器,而多是工具、兵器與裝身具(如戒指、手環、胸頸飾、耳環等),是草原畜牧族群的物品。
陳昭容的〈早期漢字文化圈形成〉放下無解的新石器時代陶文,聚焦在早商以來在不同材質的書寫載體上的文字,包括在甲骨、陶器與銅器的的文字,明顯與後來殷墟的文字有連結,當時漢字已經形成應無疑問。更重要的她以青銅器銘文的時空分布進行分析,解釋早期漢字如何一步一步擴展領域,成為中國的共同書寫系統。這篇文章,無疑也是到目前為止,此一領域最持平、最重要的論文。
在〈「殷周革命」新論──邁向「人文的」國家〉一文,黃銘崇採取了一個不同的寫作風格來面對此一課題,利用了許多學者的研究,重新將西周早期的歷史,以最符合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了一個新的敘述。本文的意圖是重新界定「殷周革命」,把這場文化的革命,視為一個規模小且文化落後的族群在強大的「帝國」的壓力下,處心積慮的經營,逐漸擴張,意外地在一場大決戰中擊敗一個龐大的「帝國」。為了要穩定政治情勢而在政治與文化戰略上,王朝的決策者採取了部分激進,部分保守的彈性策略,努力經營,終於在超過百年以後,屬於周的新文化內涵成形而一舉改變禮制,完成「殷周革命」。同時,也企圖解釋西周意識形態中的「人文的」特質必須從周族群如何在邊緣地帶結合異文化的「朋友」,建構西土聯盟,接受「天命」傳統,目睹意外的勝仗,面臨崩解的危機,置死地而後生,與眼前的敵人結盟而跨入異域面對未知的敵人,最終化敵為友,建構了八百年的王朝。
陳芳妹的〈青銅器「風格」的社會性使用與典型殷墟風格的成立〉論文討論到「社會性使用」(social use)在其他學者的論述中雖然也有涉及,但並未清楚地界定。在此一論文中將社會性使用做了比較完整的論述,這是很重要的貢獻。
編者簡介
黃銘崇
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棄工程轉唸建築,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學位,再轉念人文,取得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至今。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史前史與東亞青銅時代研究。
本書作者
黃銘崇
梅建軍
陳昭容
陳芳妹
滕銘予
《中國史新論》總序 王汎森
導言:古代文明的形成──內容、結構與前景 黃銘崇
梅建軍
中國的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
一、研究歷程的回顧
二、中國西北地方的早期銅器新發現及其科學分析
三、由西北看中原和北方地區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
四、西北、中原和北方之間的聯繫或互動
五、結語
陳昭容
早期漢字文化圈形成的探索
一、前言
二、從早商到中商──書寫載體多樣呈現
三、晚商四土──中原和周邊
四、先周及商周之際
五、西周──文字一統
六、周秦之際的西秦與南楚
七、春秋以降──漢字文化圈擴大到長江以南
八、結語
黃銘崇
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
一、導論──政治地景
二、生態/經濟地景
三、社會地景
四、結論:雛形帝國
黃銘崇
「殷周革命」──邁向「人文的」國家
一、前言
二、西周政治與文化的人文主義色彩
三、西周轉向人文主義的歷史背景
四、周殷族群關係與西周禮器制度的變遷
五、殷周革命新論
陳芳妹
青銅容器風格的社會性使用──以典型殷墟風格為例
一、前言──所謂社會性使用
二、銅容器數量所顯示的墓主地位
三、紋飾的「風格」與社會階層化關係
四、社會使用群在器類組合上的共享與區分
五、大容量方形器與圓形器的風格與階層的區分現象
六、數量及風格成套的新價值觀
七、銅兵器的社會性使用
八、餘論
滕銘予
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以秦文化的研究為中心
一、從封國到帝國的歷史學考察
二、考古學意義上的秦文化
三、考古學所見秦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四、秦文化社會基本組織成員構成的變化
五、秦文化統治集團成員構成的變化
六、結語
英文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