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是英派

    我失敗過,也試著爬起來。這幾年來,我四處探訪,從台灣的各地方、各層面去觀察、體會人民的問題。一個政治人物,要能夠從一般民眾的角度來思考,當政策落實到一般人的生活裡時,是帶給人方便,還是增加人民的負擔。


    這三年來,台灣發生了很多事,我個人也體會了很多事。這本書記錄了台灣社會的變化,也記錄了一千多個日子以來我的所見所聞。書中有七個「小英」,但是我真正想講的是,如果這七個小英可以拉出一群「英派」來改變這個國家,那這三年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當台南市灣裡的阿公,帶著小孫子,把裝載滿滿的期望與夢想的小豬,交給我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能辜負他們的期待。


    這是全體台灣人民對未來的希望,這也是我的責任,是我與人民締結的約定:一個改革的台灣,一個穩健發展的台灣,一個壯大的台灣,一個保持活力與彈性、理想與希望的台灣,一個隨時準備給人更多驚喜的台灣。


    ⊙ 探尋改變台灣的密碼

    在一次南下的高鐵上,我寫下小英基金會最初的藍圖:「投入基層,由下而上凝聚、建構改革的社會力」,我相信這應該是探尋改變台灣力量的密碼。


    在基金會正式成立之前,我僅帶著兩、三位幕僚,從台灣的偏鄉角落出發。我們走過原鄉、社區、農村、工廠,不需要趕行程,就是想在一步一腳印之中,直接面對我心中的疑問。


    那一趟旅程,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不同於選舉的方式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心中的感覺更踏實。整趟旅程走下來,我們不需要知道對方是不是投給我,是不是民進黨的支持者。


    我想知道的是,他們過得好不好?生活上有哪些困難?他們又是如何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努力來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如果政治不能使人民的生活獲得改善,那從政又有什麼用?

    每一位樸實的台灣人民,都比任何一個政治人物來得重要,沒有這些真誠而且熱情的人民,台灣就是空的。


    ⊙ 與其在外地流淚,不如留在家園流汗

    嘉義東石有一位回鄉教書的年輕人跟我說:「我的家怎麼像漁網一樣,都是洞,什麼都留不住。」他的話其實一語道盡了過去幾十年台灣城鄉差距大,發展嚴重失衡,人口一直往都會區外移的現象。不過,他下定決心要做件不一樣的事情。


    他要往回走,待在家鄉為下一代盡一點心力。我問他,難道不怕看不到未來?


    他拿著吉他,哼起羅大佑的《家》--

    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

    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

    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

    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唱完之後,他說:「與其在外流著淚思念我的家鄉,我為什麼不把汗水滴在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呢?」

    望著他鬢角初生的白髮,我不斷問自己:過去,我們到底為這樣有心的年輕人,為我們共同愛的這個地方,少做了些什麼?


    ⊙ 未來,我們要成就很多重要的事

    有一次從東部走蘇花公路回台北,難得天清氣朗。危崖逼岸,汪洋臨側,我睡意全消,想著回台北後可以做些什麼計畫。


    同車的幕僚突然問我:「主席,妳以前開車環島時,都自己開這條路嗎?很久沒開車了吧?想不想試試?」


    我望了望窗外的藍天,搖搖頭告訴她,不開了,每天的行程難免疲累,而且心思總是在想其他的事,在這種狀況下開車會有安全的顧慮,我不能出事,我內心告訴自己:「從接任黨主席之後,我早已不只屬於自己的了。」


    當了黨主席之後,對那些原來很喜歡,卻不能再做的事,我都必須忍耐。要把心中的渴望壓抑下來,因為,未來有更重要的事要成就。 不過,我並不特別。因為,有更多的人其實早就已經默默為別人而活。


    ⊙ 多元世界觀,這樣看台灣

    基金會籌備時,有一天路過台大附近,看到慕名已久的「台灣ㄟ店」,回來之後便請幕僚安排比較充裕的時間專程來看,那一天剛好老闆吳成三也在店裡。


    吳老闆帶著我逛店裡面的「收藏」,他特別介紹我看一幅「南島民族的台灣」的地圖。在那地圖上,台灣橫躺著,基隆在左,高雄在右。 店裡還有其它台灣橫躺的地圖,這些地圖吸引了我的目光。熟悉台灣「站著」的我們,對這些不同方向的地圖有一種奇怪的不適應。不過,仔細想想,很久之前的人們,的確是用這種方式在看世界。看台灣的方式有很多種,它無關政治意識型態,而是反應了繪圖者所處當下的世界觀,以及繪圖者當時的目的。


    十七世紀的歐洲航海圖,就常是將台灣橫著畫,這道理不難懂,他們的船無論走印度洋過來,或者橫越太平洋,從甲板上看到的台灣,就是橫躺著。


    這種古代的眼光對現代的人們來說,除了新奇之外,也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永遠要保持從不同的觀點來看世界的心態。


    ⊙ 讓自己成為改變的那個人


    記得我曾和一個年輕人對談,我問他:「假如民進黨有一天執政,你還有可能走上街頭嗎?」


    他斬釘截鐵地告訴我:「會的。」 這個答案雖然聽起來不是很悅耳,不過,轉念想想,不正是因為他們對公平正義的堅持,國家才有希望嗎?


    「當我們發現自己身處於世代資源分配不均的環境時,我們就會對政治格外關心,因為,政治可以影響很多事。一旦我們發現,政治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時,我們願意自己站出來,成為改變結構的那個人。」


    他的話,道盡了這一場學運的原因。


    我想起,當選黨主席後,公民團體的朋友送來一張卡片,寫了一段話,那段話節錄「萬人送仲丘」那晚活動中主持人的演講:


    民進黨如果真心誠意捍衛我們的價值觀和理想,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但如果你不是真心誠意,只想著下次選舉,民眾不會站在你這邊。


    這一張卡片,我一直留在我的抽屜裡面。裡頭的字,我則隨時放在心上。


    ⊙ 農業也可以很創意

    台灣人從不輕言放棄,連養豬都能找到新的方法,而且他的成果,讓丹麥專家到訪後,也稱讚不已。


    陳永雄博士是我這幾年走訪雲林,因緣認識的養豬戶。他有留學德國的背景,放棄安穩的教職,和他的太太林淑玲一起,毅然投入養豬的工作,也曾經到丹麥實地考察,至今已三十年時間。


    他的豬是聽莫札特的音樂、吃優格長大的,豬糞被用來發電,還可以提供周圍農友做為有機肥料使用。雲林縣政府結合陳永雄這樣的新型養豬戶,公私部門一起合作,強化行銷通路,推出「快樂豬」品牌,在市場上享有很好的風評。


    我用三年多的時間在台灣走走想想,然後,我們完成了十三支以「在地希望」為主題的影片。這個計畫也記錄了陳永雄博士這樣另類且充滿創意的在地事業。這並不是競選文宣,我們將它視為「投石問路」,為台灣摸索新的發展方向。


    我們走訪這些地方之後,給了自己更多的回家作業。


    「台灣人不會放棄,政府也不能讓他們失望吧。」在每一次參訪行程後,驅車回台北的路上,我都這樣想著。


    ⊙ 翻轉產業價值

    曾經有參與社會運動的年輕人問我:「對於石化這種高污染產業,我們還要繼續讓它營運嗎?」我告訴他,任何既存的產業,都牽涉到許多家庭的生計,我們不能說停就停。


    但是,當我們懷抱著不同的價值來思考,事情就會不一樣了。政府可以輔導主事的業者,把產業的價值鏈拉長。


    也就是說,政府可以協助轉型升級,當業者引進新技術,將本來的污染物,放到下個生產循環中再利用,做成副產品,整體利潤就會提高,終端污染也降低了。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更多高階技職人才,提升整體人力素質。


    政府做為一個平台,讓廠商、當地居民,以及環保團體的想法與作法,有個公開透明、順暢溝通的管道。要達成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一定是耗時費力的過程。但是我相信,在民主社會裡,所有人都應該獲得尊重,還有許多重要的價值──比效率更重要的價值──值得我們追求。


    而且,欲速則不達,純粹追求效率,做出錯誤的決策或者造成社會的對立,反而要付出更多外部成本,也是得不償失。


    「我心中理想的經濟發展願景,就是要照顧到不同群體的生計與尊嚴;並且,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也要能夠回應社會的進步價值。


    ⊙ 社會創新就是經濟力

    我來到苗栗的南庄。南庄位於中港溪流域旁,曾是台三線客家產業的重心。現在,如同許多客家庄一樣的命運,南庄也在面對人口流失與產業沒落的問題。


    有位年輕人叫做邱星崴,結束研究所的學業後,回到南庄——這個他長大的地方。他開設一間名為「老寮」的民宿,並且以這個民宿為據點,發掘當地社區的農產與傳統工藝資源。他說,希望將一級的製造、二級的加工、三級的服務乃至四級的體驗整合起來,重新活化社區產業的供應鏈。


    我造訪的時候,剛好有一位韓國農夫來打工換宿,他很好奇這裡的有機農業與做法。我看著他們熱絡的互動,心裡想著:一個年輕人回到家鄉,其實是帶回一整個世界。


    這樣的世界如何進來?最大的可能就是從網路走進來。這個無遠弗屆的媒介,讓外地人大有機會遠距認識,而讓他願意不惜千里遠來消費的,就是我們「本地獨有」的體驗。這正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經濟新模式!


    我認為,客家庄的產業如果有好的發展,就會有好的工作與創業機會,年輕人自然想回家。更重要的是,回到客家庄,就一定開始說客家話。這才是發展客家文化最好的辦法。南庄老寮所做的努力,就是將社會創新的理念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為客家庄找到新的出路。我很希望,這樣的社會實驗,可以推行到台灣的各個角落。


    ⊙ 社會創新就是經濟力

    「主席,送妳一個杯子!」


    民進黨副秘書長建忻,手裡拿著一個馬克杯,走到我面前說:「這個『尤達杯』是朋友在我們訪美第一天特地託人送來給我的,但現在我覺得它更適合妳。」


    我當然知道他想連結前幾天出刊的《時代雜誌》封面照。那張相片是由知名戰地攝影記者亞當.費格遜所攝,刻意寫實的風格,拍出了我的皺紋、我眉頭深鎖的樣子,被許多網友形容,很像《星際大戰》裡的智者「尤達」。


    那天稍晚的中常會,因為要幫忙推銷南投縣生產的在地荔枝,預定開放媒體進來拍攝,如果把我平日使用那個刻著自己名字的杯子,換成「尤達杯」,不但是透過媒體表示「我知道大家的kuso梗」了,也是傳達「沒關係,我也接受哦!」的輕鬆心情。


    「好啊!」我一口答應,「這還滿好笑的。」我喜歡幕僚在巨大的壓力下,仍能保持幽默感,對於這個點子以及後續將引發0的網友反應,就像是跟民眾擁有一種不必言說的默契一樣,我覺得很有趣,也很溫暖。


    選舉總是相互叫陣、充滿壓力的對戰過程,有時能自我解嘲、幽默一下,保持彈性,都是好事,因為選舉過程中,很多事是意料之外的。


    就像這只尤達杯,和《時代雜誌》的封面照,都是意外的驚喜,不過,也剛好成為訪美這段旅程後,一個深刻又有趣的註腳。


    ⊙ 夢想不在他方,希望就在故鄉

    參選對我來說不是新鮮事。二Ο一Ο年的新北市長,以及二Ο一二年的總統大選,對我都是一個難得的經驗與體會。我沒有贏,不過,我用我的方式為台灣留下了一些東西。


    二Ο一六年的總統大選,對我來說,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選戰。我知道,這一次我身上背負著更多的期待與使命。


    要怎麼打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選戰?負責文宣的幕僚顯得格外緊張。在一次會議的過程中,我跟年輕的黨工們討論競選文宣的主題。我們隨性地腦力激盪,聊著聊著,他們看著我,等著我裁示方向。我跟他們說,過去幾年,我在台灣各地認識了很多朋友,他們身上都有一股強韌的生命力,我想把他們的故事講出來,最好能用影像拍攝出來。


    他們看著我,似乎是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我接著說:「去找出讓我們社會更團結的人和故事就對了。」


    我知道我越講越模糊,不過,奇妙的是他們好像有聽懂。不久之後,我桌上擺著一份文宣部門送給我的計畫書,計畫的名稱叫做「在地希望」。我打開第一頁,看到上面寫著兩句話:「夢想不在他方,希望就在故鄉」。


    我開心地笑了出來。這就是我感受的。現在我要講的就是我跟他們一起尋找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在你我身邊,他們點亮了自己,點亮了社區,點亮了社會,甚至,點亮了人性的光輝。


    ⊙ 讓我們自己成為最好的答案

    二Ο一二年總統大選敗選的那一個夜晚,我知道很多人因為傷心,而掉下淚來。不過,時代的變化是擋不住的浪潮,掌握權力的人,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就會被淘汰、被換掉。三年過去了,我們現在面臨的時代,幾乎就是一個百廢待舉的時代,處於這個時代的你,開心嗎?我們年輕時,夢想的社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二十年後,我們希望台灣的後代,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


    民主,讓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可以開始說話,說出自己的心聲跟看法,讓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關係。於是,經過對話,我們產生了更多不可動搖的價值。我們想要新的經濟模式、重視在地經濟,兼顧永續與公平的分配。我們要實現世代正義、改革政府效能、啟動國會改革、推動轉型正義、終結政治惡鬥,我們要社會安定。 現在,我們就站在時代浪潮的浪頭上,於是我提出了我的改革、我的計畫,但是這些改革跟計畫不可能靠我一個人來獨力完成。


    「英派」,不是屬於一個人、一個派系、或一個政黨,而是過去這幾年我在這塊土地上看見、感受、接觸到的每一個認真砌磚,勇於做夢的人。我們需要一種不由自主展現的驕傲,一種我們正在完成一個偉大夢想的自信。台灣的未來,我不會袖手旁觀。我會和許多民主的前輩一樣,在每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沒有徬徨、沒有害怕、沒有退縮,勇於承擔。正如我在這一次參選總統的演說中所做的承諾:「我拚了命也要把那些眼淚轉換成笑容。」 最後,我要向那些敢於做夢、勇於實踐的人,還有全體台灣人民說:「在這個沒有方向且混亂的時代,我們一起讓自己成為答案。」 就像〈亮點〉這首歌裡面所唱的:「像雨水疼惜土地,一點一滴,攏是大家的奧援;每一顆跳動的心,都是這片土地,最美的亮點 ……」


    以上書摘擷取自圓神出版《英派》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