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自序 |
轉換場景,教養可以很輕鬆!
在書中發現一段很有意思的美國諺語「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回到十多年前……
年輕時候的我,換了超過二十個工作。最誇張的是,有一年換了六個工作,其中有五個工作是一個月換一個。在多家公司之間遊走,我徬徨著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只知道,不適合自己的職場環境就不要勉強待下去。
就這樣,在社會大學裡學習了七八年,在每個工作、每個產業裡體驗人生,廣交好友,擴展視野,汲汲營營獲取新知,最後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很快地在該產業上發光發熱,樂在其中,並且也獲得極大的肯定。
為新工作「媽媽」暖身
儘管工作獲得豐厚的收入與極大的成就感,出身台南五個女孩兒家庭,民國六十多年台灣中小企業經濟起飛的時候,父母都忙為家計打拚。沒有機會享受母愛的遺憾,讓我從小就期待著自組家庭,並親自參與養兒育女。因此,在決定結婚的同時,毅然放下一切,離開熟悉繁華的台北,辭掉得心應手的業務工作,封存高爾夫球杆,就此告別單身生活。
投身全職家庭主婦,也為了還沒到來的新工作「媽媽」暖身。在短短半年時間內,把交通大學圖書館內生活應用類書籍全部熟讀;每逢周末假日,立即驅車前往台中接受保母培訓,修完一○八小時的保母培訓課程,不斷拿著玩偶演練照顧幼兒,最終順利取得政府發放的丙級合格保母執照。
Choyce如今是專業家庭主婦,也是一雙兒女的母親,這個工作一做了八年半,卻也是人生繞了一大圈,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多年後看到這句美國諺語,心裡大有感觸,當年的我也許是遊蕩的人,但值得慶幸的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克服一切的阻力,最終找到適合自己性向與能力的工作。這六年來,我生養了子喬與子鈞兩個寶貝。回頭看,十多年前的轉換工作雖然心慌,卻也汲取了許多寶貴經驗,在育兒路盲目摸索時,給我很大的支撐。(差別只在於,當母親可不能想辭職就遞辭呈呢!)
親子旅行,新的教養起點
教育專家洪蘭說:「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媽媽一定要當老師嗎?小孩一定要贏在起跑點嗎?天才是後天培養的嗎?!小孩四歲就要學琴棋書畫嗎?孩子的發展有百分之九十九都要看媽媽用不用心嗎?打從當新手媽媽的第一天開始,這些問號從來沒有消失過,從閃卡、教材DVD、邏輯訓練、還要抵抗各種強調左右腦開發甚至全腦補習班的廣告誘惑。直到二○○九年五月,母子三人整頓行囊踏上瑞士法國一個月的旅行,從此,我不再迷惘!
這三年多來,母子三人不停歇的背包旅行,遊歷各大洲超過二五○天;在台灣旅行超過上百天:阿里山看日出、妖怪村找妖怪、海生館挖化石、博物館找歷史痕跡……子喬子鈞才小小年紀,在每一次的動盪旅行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準則,學習獨立自主,也學習手足間的互相陪伴;學習服從,也學會珍惜感恩。
大手牽小手遊歷世界
母子三人的課題,從要不要上才藝班跳開,從左右腦甚至全腦開發跳開。我們在一步一腳印的背包旅途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自然就是最棒的教學,親子關係不再緊張;孩子們不用被迫關在小小的教室裡尋找自己的興趣;不用為該不該練鋼琴與父母爭執;不用被圈在圍棋格子裡思索著如何逃開;媽媽不用焦慮著小孩學習會不會跟不上別人;不用掛念著哪天、哪個時候要跑哪一間才藝教室。
我們真正做到了,以大自然為師,以天地為帳,以太陽點燈,以花田營造最佳的香氛空間,以各國的博物館、美術館打造藝術課堂。在每一天的火車旅行中認識各種交通工具,理解機械原理;在大巴黎的髒亂地鐵中看到人生的陰暗面,子喬期勉自己要更加油、更努力,不用落魄在路旁伸手要錢;在瑞士伯恩看到背著呼吸器也要去旅行的時尚摩登女性,孩子們更珍惜著健康體魄,進而勉勵自己,再累也要跟緊媽媽的腳步走下去。
推開大門,走進台灣孩子在書上才看得到的建築,孩子們親見羅浮宮的藝術展覽,在奧賽美術館中優遊。從孩子的角度看大師作品,會恍然大悟:原來米勒的《拾穗》所要傳達是這麼簡單卻深邃的道理;原來在孩子眼裡所看到的世界如此繽紛有趣。
在藝術的殿堂,孩子是老師,媽媽是學生,我誠心向孩子請教關於藝術大師創作的源起;在這個時間空間裡,我們不需要美術教義,也不用理解構圖、著色、空間、架構,更不用分析水彩、油畫、蠟筆,或者僅是單色的墨水筆,孩子們未經琢磨的直覺理解,反而讓媽媽大受感動。
旅行中實踐生活教育
日本人從國小教育裡大力提倡「生活課」,據稱是培養生活力的第一步。日本文部省制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中的家庭課,明訂課程學習目標:透過參與食衣住行相關的實踐性、體驗性活動,教導學生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識及技能,並培養身為家庭成員應對家庭有所貢獻的態度。
而我,則在自己照顧子喬子鈞的每一天,不間斷地執行「家庭課」。尤其將「家庭課」延伸至旅行途中,讓年幼僅三歲、一歲的子喬與子鈞,天天實踐母子三人在家裡所宣導的生活教義。
◆相互扶持,情感加分
家庭生活與家人的重要性,子喬子鈞有深刻的理解。尤其當爸爸孤身一人在台灣奮鬥,母子三人在海外旅行遭逢挫折(如迷途、生病、遇到不友善的民宿主人等)時,互相加油打氣,共同克服難關,更增進彼此情感。
◆適應飲食和環境
有關日常飲食與烹調,孩子們在旅行時必須接受各國飲食文化,甚至在克難旅行途中,只能啃硬麵包配牛奶下肚。
旅行時得拋開平日舒適安穩的生活,孩子們在不斷更換居所的同時,自行培養出一套適應能力:不會認床、不用帶口水被或其他安撫工具,學習調整自己來適應各種環境;在免費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裡,縱情地伸展四肢。
◆學習克制消費
旅途中,隨時有機會見到喜歡的物品,這也考驗著孩子們的自制力,關於這點,子喬子鈞在每一天每一刻親自實踐:在每個愛不釋手的玩具前,學習說再見。 若說媽媽提前教會子喬與子鈞什麼知識,我想就是專屬於子喬與子鈞的家庭課與生活課囉!在接受《蘋果日報》親子版專刊採訪時,我告訴記者:「旅行,就是教養的延伸。」對子喬與子鈞來說,旅行途中唯一的支撐是媽媽。尤其在母子三人動輒三十天或長達兩個月的長途旅行中,時時刻刻都在實踐媽媽在家中所倡導的生活教育。不論是儀態、餐桌禮儀、姊弟間的互相扶持、與陌生人交談交朋友,應對進退中,都耳濡目染學習了媽媽的生活態度,以及中、英、日、法、德、義、西等各種語言的洗禮。
◆創造外語環境,打開孩子視野
子喬與子鈞在旅行途中培養自己的外語耳朵,自然而然理解各種語言發音與架構:在法國說法文,在德國聽德語,在義大利跟著義大利孩子咯咯笑個不停,在日本自然而然與日本人交談。孩子們從來不曾長住在哪個定點,卻擁有一口標準的英、日語發音。這對大人來說,真是又忌妒又羨慕的天份吧!
我期望孩子們先把母語學好,才能駕馭其他語言,卻也欣喜聽見才幼稚園年紀的孩子,對外語充滿包容力與求知慾。與其讓孩子在教室裡跟著老師讀ABC,我親自創造外語環境,讓孩子自然而然親近各種不同的語言,開啟孩子廣泛接受多國語言的刺激。我不期望短期旅行可以讓孩子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日、德、法、西語,但求孩子們打開視野,發現多元的異國文化,藉此建立孩子們廣闊的國際觀,學習優點並且改進缺點。
你知道日本中學生以下的孩子,連在冬天都穿著短褲短裙上學嗎?!你知道歐洲國家的孩子們從小就接受餐桌禮儀嗎?你知道瑞士的孩子從幼稚園就開始精英制度嗎?!你知道吉普賽的孩子受到何種特別的教養觀念嗎?!對法國人而言,飲食反映了這個人與社會的靈魂。法國幼稚園裡的三歲孩子,餐餐都享用正統的法國菜與全套餐具。
在每一次的行腳中,獲得許多有趣的情報,讓我們知道如何強化自己與國際接軌,也讓母子三人一次次獲得自我肯定、勇氣倍增!
愛孩子,從「陪伴」開始
生活,在每個呼吸之間流轉,調整心境,不管身處何方,都能跟著孩子一起開眼界,領受大自然的美,找到如子喬與子鈞一般的感動。
帶孩子出遊,最重要的是敞開心去陪伴。不一定要搭飛機出國,推開家門的當下,即使是公園野地或校園操場上,帶著孩子隨時隨地可以來趟小旅行!
感謝每一位閱讀此書的朋友,期望在字裡行間與您們交流,分享收穫與感動。
小雨麻 人氣部落客 推薦序|
敞開心,陪孩子戶外教學去!
當聽到有人願意帶學齡前的小小孩出國,你心裡最先竄出來的聲音是什麼?
如果聽到有媽媽一個人帶一雙小兒女出國自助旅行,你心裡最先竄出來的聲音是什麼?
「小孩這麼小,以後不會記得,太浪費錢了!」
「有錢有閒出去玩,真好命啊!」
「太危險了,如果遇到壞人怎麼辦?!」
「太麻煩了,自己一個人出去玩不是輕鬆許多嗎?!」
如果撥打一下算盤,發現送小孩去上各式各樣的才藝班,一年下來也要花不少錢,那麼,你會決定如何運用有限的金錢投資孩子的教育?
你會選擇讓孩子從昂貴的百科套書中認識企鵝和雪,還是把孩子直接帶去企鵝身邊,跟孩子介紹活生生的企鵝、帶去雪地讓孩子摸摸濕濕冷冷的皚皚白雪?
你會選擇讓孩子去上老師執著於每週都要交出作品跟家長交代的塗鴉課,還是帶孩子去羅浮宮,直接接觸最頂尖的藝術殿堂?
你會選擇讓孩子去小小的室內環境,甚至使用人工空調的教室裡上體能才藝班,還是帶孩子去挑戰日本四國香川縣金刀比羅宮一六○○階梯呢?
你會選擇讓孩子去雙語學校或全美語學校學習外語,還是帶孩子到國外直接接受真正全外語的環境洗禮?
如果讀者願意思考我提出的這幾個問題,那麼,應該也會認同Choyce把教育搬出戶外的理念。Choyce的一雙兒女沒有上才藝班,這些教育預算都拿來進行Choyce口中的「戶外教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很多教育專業人員最是明白這句話的道理,但是礙於有限的人力與經費,戶外教學的頻率往往並不高。身為孩子的母親,Choyce鼓起勇氣、做足功課、選定目標,就一路向這條戶外教育之道勇往直前。為了將旅行的風險降低,Choyce不但在體能上鍛鍊自己的身手,以為可能的威脅做好最佳的準備。為了讓旅行安排更為流暢,Choyce做了許多事先的準備,比方說,事先排好行程、備好路線地圖、甚至預先買好優惠的交通套票……這些事先的作業可以讓旅行順利,但並不會讓旅行比跟團旅遊輕鬆。
綜合這些觀點來看,旅行一定就只是玩樂嗎?旅行一定只是金錢的消耗嗎?怎樣的旅行方式收穫多、成長多?孩子真的都不會記得嗎?把孩子放在家裡,自己出國旅行,在心裡上真的會比較自在嗎?你知道Choyce為了讓旅行經費最為符合經濟效益,經過多少細心的思量與計算嗎?你知道Choyce即使在國外,還是配合孩子的作息去安排適合的行程嗎?
如果你的心裡有這些大大小小的聲音與疑問,那麼請你輕輕放下這些成見,花一點小小的時間,聽聽Choyce怎麼說吧。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Choyce體驗式教養》。 |